春风荡漾的窗口
2013/4/15
福彩公益金优秀项目系列报道4
——全国窗口单位“优秀服务品牌”绵阳市救助管理站纪实

绵阳市委副书记张锦明、市民政局局长陈敏来站视察救助管理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

绵阳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唐德兴与安置在梓潼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在一起


绵阳救助站一角
2012年,绵阳市救助管理站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民政系统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优秀服务品牌”。该站是绵阳唯一一家国家二级救助站。近年来,他们一直坚持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真情暖人心,满意在民政”主题活动,不断增强职工的主动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打造出救助管理“五化”服务模式,获得国家级殊荣,以及2012年“全省优秀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实至名归。
救助制度科学化
为营造“全天候”救助服务气氛,提供“全天候”救助服务,绵阳市救助管理站在城区主要车站、广场、繁华地段设立救助引导牌50余块,向社会公开求助电话、乘车路线,极大地方便了求助人员。为提升救助管理站的服务质量,绵阳市救助管理站科学制定了《绵阳市救助管理站安全管理制度》、《绵阳市救助管理站奖励惩罚制定》、《绵阳市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管理办法》等,建立了查询制度,老、弱、病、残登记册、电话记录、交接班记录、安全早例会制度;设立了党员示范岗,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规范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操作并确保受助人员站内安全,工作人员统一着装,配证上岗,服务细致周到,严格按照救助管理政策依法救助,多年来没有投诉事件和违纪违法案件发生。
救助服务人性化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绵阳市救助管理站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按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标准》的二类标准,对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进行重建,并于2011年9月竣工。重建后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各种功能用房完善,配备了医疗器械、药品、消毒柜、洗衣机、电视、电教用品、图书等服务设施,让受助人员在身心愉悦的同时更享受到人性化服务。
同时,他们还制定了爱心救助卡,为迷失老人提供方便;与绵阳师范学院加强合作,对流浪未成年人积极开展品行矫正、心理辅导、康复训练等服务;设立了12355青少年维权服务热线,为青少年提供咨询服务。
救助程序规范化
按照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救助管理政策,绵阳市救助管理站按照《绵阳市救助管理工作流程》,严把入站关,对符合条件的受助人员及时给予救助服务;对不符合受助条件的受助人员开据《不予救助通知书》,并在站内设立了警务室。生病的受助人员及时送指定医院救治;查不清地址、姓名的痴、呆、傻人员,依法报市民政局进行妥善安置。救助程序的规范化,使受助人员得到及时救助,不再流浪街头。
街头救治常态化
绵阳市救助管理站本着“自愿求助、无偿救助、依法救助、应助尽助”的工作原则,积极开展主动上街救助,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服务。安排工作人员和救助车辆,长期坚持在城区车站、繁华地段进行流动救助,特别是在酷暑和严冬季节。
工作人员对不愿到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开展简易救助,发放食物、药品、衣物等。对在街面长期进行乞讨的职业乞讨者,工作人员进行耐心劝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主动上街救助的常态化,有效减少了城市街头的流浪乞讨现象,维护了城市良好市容,得到了社会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支持。在绵阳市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中,绵阳市救助管理站更是发挥了其重要和特殊的城市管理作用,受到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参与救助多样化
绵阳市救助管理站加强与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的联动,相互建立了协作机制,配合公安、城管加强对职业乞讨、强讨强要,以及利用未成年人行乞等行为的治理。2011年,按照绵阳市民政局《关于在社区设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宣传、劝导点的通知》要求,绵阳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帮助社区制作了救助管理宣传栏,印发了救助管理政策宣传资料;为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救助管理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帮助社区协调解决救助管理中的难题。
通过社区劝导点的设立和救助管理宣传的深入,使流浪乞讨人员、需要救助人员得到发现和救助。建立了以救助管理站为中心,各社区救助宣传、劝导点为支撑的救助网络化平台,实现了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的全覆盖。同时,他们还积极邀请社会各界到站进行调研,联系社会志愿者、社工组织来站开展各项活动,形成了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救助管理工作的良好格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全国民政系统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优秀服务品牌”的获得,是对绵阳市救助管理站近年工作的肯定和嘉奖,更是他们百尺竿头更上层楼的新起点。(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