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元兴教育春光好 春华秋实育人忙

2015/3/30

——中江县元兴教育建设侧记

中江县政协主席陈立贵(右二)为留守儿童邓鑫圆梦

学校开展法制讲座

  笼罩在一片飘逸岚气和辉煌中的元兴教育正沐浴均衡教育之氛,英姿勃发,吐故纳新。虽然这里的教育曾经沟沟坎坎,校长的“宝座”上种过一茬又一茬的庄稼,他们轮翻着托起元兴教育,以虚怀若谷的高尚人格和运筹帷幄的管理能力哺育着元兴的教育。他们捧起金色的希望走来,元兴教育人火辣辣的目光,折射着改革、开拓、奋进、拼搏与竞争,他们以平凡心点燃元兴教育途上的盏盏灯塔;以博爱心润育着元兴的学子;以真挚心感动着元兴的家长;以大公心撑起元兴学校发展的绿荫盛长。

  管理为“地”承托教育生长

  管理需要制度,管理需要奖励,管理需要关爱,管理更需要一个和谐协作的管理群体。如今的领头人王鹏飞,他以一颗平民心,一个公正的心,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硬是把一个班子铸造成充满活力、团结向上的整体,充满着信心和爱心。针对元兴教育实际,他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企望接纳,以推进学校的整体工作。从制度入手:既规范了领导和教职工的工作,乃至工作作风,又统一了大家的基本行为,给大家一种提醒和一种催促。在学习中提高: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元兴教育总是以“团结、凝聚、奋进”为工作目标,更多的是得力于领导班子的“金点子”:政治思想教育,疏导人的新方法。在每个政治学习里,那深奥的一个个道理,值得领悟的一个个精神,寄寓于生动形象的一个个故事中,“绳子的故事”“荡秋千的原理”在会议室里引人深思。用深入浅出的形式,愉悦中的教诲,鼓舞着元兴的教师去辛勤地耕作。

  安全为“山”扛起师生保障

  安全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安全不保,谈何教育。安全工作一直都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严格管理,严格监控,确保学校师生生命财产万无一失。利用“法律七进、依法治校”等大气候契机,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以提高师生的自救、自护能力。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校园活动安全都是安全教育的重点。每期开学都要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让安全工作成为家校共同关注的中心工作,同时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为师生安全学校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一岗双责”在乡村学校,在课堂里,在食堂中,在寝室里,深入学生心里,铭刻教师心中。那些默默工作的教师们,鼓励着、协调着,动了多少嘴,跑了多少腿,只有元兴山村的小路,元兴的每所校园铭记着。元兴学校呈现着一派安定祥和的气象,青山绿水尽收眼底,万家欢乐全在心头。

  廉洁为“水”校园清流常在

  法制进校园,学校春光好。制度规范,工作就井然有序。一个学校需要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元兴学校有元兴学校的真实状况。明确职责,相互监督,时时调适心态,从廉洁制度开始,领导教师自觉签订“廉洁自律”承诺书,每日一次汇报,每月一次专题会,做到了期期有总结,时时有警醒。班子成员严以律己,率先垂范。校园领导干部除正常的非常必要的公务接待之外,坚持自己煮饭吃;出差办事乘公车,领导带头节约差旅费用,学校领导班子厉行节约,使学校生活差旅费用开支大幅减少,这样节约下来的经费,用以逐年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如今学生食堂、教师周转房即将投入使用,水冲式厕所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着。

  奉献为“风”吹暖学子心头

  以忘我的奉献,元兴教育人谱写着一曲潜移默化、教书育人的颂歌。天刚蒙蒙亮,他们的身影就在学生寝室,在运动场上,在教室里,倾情着学生们的企盼。学生课文读了一遍遍,读红了东方的太阳,读出了元兴乡一万八千人民的心声。每当学生就寝,那些身影,那些嘱咐,那些慰藉……同学们谁不记得老师们为他们关灯、压被子的轻轻动作。校园里,处处放映着老师的交心画面,处处生长着他们为学生们开辟的新绿,处处是他们那颗奉献的心照亮的园地……

  师资为“蜂”助结桃李别样红

  重质量才有好未来。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管理促质量必须静下心来。元兴学校近年来学生随父母外出读书的越来越多,留下来的学生成绩、习惯大都不好,学校不得不思考如何解决这个困局。于是出台了“元兴学校教绩奖励办法”,让认真教书的教师有盼头、有实惠。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获得教绩奖,真正解决“优绩优酬”。课时分配不均,部分教师怨教,就及时制定了“元兴学校课时津贴奖励办法”,真正让多上课的人有想头,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元兴教育人相信,坚定地将“优绩优酬、多劳多得”的原则贯彻到底,学校教职工就能释放出应有的积极性,教学质量就会逐步上升!

  一批优秀的教师支撑一个优秀的学校。一批优秀的品牌教师造就一个品牌学校。

  “教师站在教育第一线,默默耕耘,甚是辛苦,我们无法给他们物质的享受,却能给他们精神的支柱。”保留了实质,舍弃了形式,找到了做人的价值品位和学校管理的有效途径。一所学校在托起太阳,一批教师在托起希望,一支粉笔在写着人生,一方黑板在种着食粮……

  “元坝子”的诨号已经遥远,元兴的教育人走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路上,阳光在静悄悄地流淌,流淌着理想,流淌着希望。

  同仁们关注着,上级关注着,社会关注着,元兴教育正走在希望的田间上,在青山绿水间,走出乡村教育史上一片生机勃发的明媚春光。  (唐成光 本报记者 李全)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