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四版 >> 正文

残疾人扶贫解困问题探析

2020/11/19

残疾人脱贫是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基础性工作,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让残疾人掉队。要让残疾人生活更加殷实、更有尊严。”随着全面小康进程的工作力度的加大,残疾人的生活状况普遍得到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同步小康,但残疾人仍然是最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

一、残疾人扶贫工作的成效

据中残联2019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有50.9万人次农村残疾人接受了实用技术培训,6190名贫困残疾人获得康复扶贫贴息贷款扶持,4662个残疾人扶贫基地安置6.2万名残疾人就业,辐射带动10.0万户残疾人家庭增收。全国共完成10.4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投入资金14.1亿元,11.5万名残疾人受益。

官方数据显示,至2019年底,中国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数量为48万人;每年新增城乡就业残疾人30万左右,就业的城乡持证残疾人达到900多万人。到今年底,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将分别达到90%95%,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和辅助器具服务的覆盖率将达到80%,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将达到95%

二、残疾人扶贫助困的难点

残疾人脱贫不仅关系着残疾人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关系着一个地区整体脱贫工作的进程,由于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贫困比例高,贫困程度重,扶持难度大,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存在一定困难和挑战。

(一)残疾人贫困情况较为复杂。残疾人尤其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居住较为分散,每个残疾人的家庭情况、残疾程度都有所不同,贫困情况较为复杂、数量多、扶持难度大,贫困认定有一定难度,扶贫计划很难做到精准、稳定和长效,扶贫任务较为艰巨。

(二)残疾人脱贫的主动性不强。残疾人往往与外界接触较少,思想较保守,安于现状,较难突破长期以来的生活模式,做出相应改变。对扶贫工作者的配合度较低,缺乏参与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观能动性,扶贫方案难以落地、扶贫难度大。

(三)残疾人就业和培训渠道狭窄。积极就业是残疾人获取经济收入,实现自力更生的重要保障。我国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残疾人缺乏一技之长。由于基层残联工作人员有限,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很难达到科学化、系统化、规模化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顺利就业。残疾人就业仍然存在就业歧视、水平低、门槛高等诸多限制。

(四)社会参与残疾人扶贫的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对残疾人扶贫解困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对扶持贫困残疾人就业创业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缺乏支持力度。残疾人难以获得与健全人同等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三、残疾人扶贫解困的建议

(一)完善制度,发展残疾人脱贫模式。建立更为系统的贫困残疾人识别标准,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残疾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加大救助力度,重点对特困残疾人的医疗康复、突发重病住院、重度精神病人长期住院治疗、子女就学等给予帮助;将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纳入各级人民政府扶贫开发计划,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并予以特别扶助;在有产业带动的乡镇及村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以股份合作、松散经济联合体、依托种养大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残疾人学科学,学技术,稳定残疾人就业,促进残疾人脱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改变,发展适合残疾人的脱贫模式。

(二)扶志扶业,实现残疾人稳定脱贫。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入户动员、交流谈心、参观学习、树立残疾人脱贫典型等形式,改变贫困残疾人思想,增强其自力自强的信心。把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就业培训中;为残疾人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职业培训等服务并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支持企业设置适合残疾人的岗位,推行集中就业、个体就业,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生产劳动,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尽可能为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残疾人提供相对稳定和安全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项目,实现残疾人稳定脱贫。

(三)教育扶贫,提升残疾人发展能力。加强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出台残疾儿童和重度残疾人子女就学资助政策,普及残疾人义务教育,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提高残疾人整体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残联和劳动保障部门建立培训基地,鼓励民间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扩大对残疾人的培训规模和力度,并对培训实效进行监督考核;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将残疾人就业的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四)多方参与,化解残疾人返贫隐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扶残助残,鼓励引导企业、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以及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残疾人扶贫开发。通过吸纳就业、慈善捐赠、社会募集、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从岗位、资金、技术和物资上给予帮扶,增强残疾人的“造血”功能,营造扶残助残氛围,为残疾人持续稳定融入社会打下基础,推动建立社会帮扶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

残疾人扶贫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政府重视帮扶,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才能保证扶贫解困工作的可持续性。(成都市残联课题组)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