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政策要帮助穷人而不是懒人
2013/4/8
新任财政部长楼继伟演讲引人注目
新任财政部长楼继伟在近期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年会”上发表了一个演讲,所讲内容颇引人注目。
楼继伟所谈内容甚多。他首先就“包容性增长中的财税改革”这一主题发表了演讲并表示,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途径,大家有不同理解,关键是市场和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实现途径的方式如果不解决的话,就很难谈到如何进行财政方面的改革。”
楼继伟认为,实现包容性增长,有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途径。
第一种,关注发展成果的再分配,特别是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国家提取更大比列的财政收入,通过大规模的再分配关注结果的公平。但这种途径压缩了市场的作用,靠国家福利而不是靠自己的奋斗,人民幸福感并不见得很高,且经济增长率可能比较低,很难持续。
第二种,国家适当地提取财政收入,实施适当的再分配政策,主要是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这种途径就业充分,人民的幸福感强,经济增长率高,是可持续的。
第三种,则是通过国家大力扩大开支,进行比较大规模的再分配,但提取的财政收入比较少,财政长期赤字,个人付出较少的努力享受更多的福利,从而国际收支赤字也会越来越大。楼继伟认为,“天上没有掉馅饼,也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样一种方式最后要靠通货膨胀来平衡,结果低收入人群和地区会更加困难,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第一和第三是不归之路”,楼继伟警告说。他表示,第二种途径是实现包容式增长的正确道路,但也是“艰巨的改革之路”。尊重和保护市场机制,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是可持续的,“国家正在力争摆脱滑向第一、第三的可能,力争走第二条路。”
舆论最关切的,自然是他作为新一届政府的财政部长,在中央和地方财税问题上的表态。除此之外,楼继伟所提到的“我们应该帮助穷人,而不应该帮助懒人”这一观点,也被广泛传播。
帮助“穷人”与不养“懒人”,以前在探讨一个社会的福利制度时常常会有提及。欧洲一些国家在社会福利上过度保障,确实出现了养“懒人”的问题。因此,楼继伟在谈及民生政策时,表态财政不养“懒人”,不难理解。
要帮助“穷人”而不养“懒人”,这当然是没错的,不过,从当下具体国情来看,政府需要更多作为的,主要是帮助“穷人”,而不是防范“懒人”。理由在于,中国“福利病”短期内不会出现。在助“穷人”与养“懒人”的平衡上,就现实条件而言,恐怕宁愿因为制度的原因养了几个懒汉,也要努力追求关切底层民众,让基本保障服务能够实现更全面的覆盖。
学者郑功成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他称:“对一个天天山珍海味的人,确实需要劝告其要注意节制饮食以免营养过剩导致富贵病或者肥胖症,但对于一个还没有摆脱贫困的人或者还未免除生存恐惧的人而言,需要提醒的恰恰应当是加强营养以强健其身体,并需要为其增强营养而提供帮助。”应该说,这个比方至今仍然适用于现实。
中国文化中是“民固邦宁”。司马迁有云,“制国有常,利民为本”,朱熹则称,“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完善社保,帮助“穷人”,当然是有助于“民固邦宁”之举。穷人享有社会保障是一种权利,而非来自政府的恩泽——这一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是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追求社会基本保障服务的均等化理想下,民生领域早已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其中,就包括社会保障领域。从民生角度观察,目前社会总体的福利水平并不高,且存在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很不平衡的情形,农村地区明显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较窄。这至少说明,其一,总体保障水平需要提升;其二,社会保障发展失衡的现状需要改变,在滞后地区,主要是“补课”的问题,在先进地区,或可虑及对养“懒人”的防范,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
在总体保障水平并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谈论“福利病”应更多是在思考层面。“福利病”一定是过度保障的产物,而非保障不足条件下的副产品。也就是说,就目前的保障水平来说,不太可能导致一个依赖救济的“懒人”阶层的产生。鉴于整体保障水平的提升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短时间内,所谓“福利病”和养“懒人”还只能是一个谈资而已。
倘若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努力提升社会福利也不该有太多的顾虑。就福利国家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福利未必一定出现“福利病”,福利好的社会中,不一定会盛产“懒人”。倘若因防范养“懒人”,而顾忌于提升福利水平,至少就中国现实而言,属于多虑,无助于改善民生。
因此,短期内,政府与其更多考虑助“穷人”与养“懒人”之间的平衡问题,不如多考虑如何提升总体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的均等化理想。提升保障水平并不易。比如,在补充社保基金方面,一直以来,提高部分国有股权的划拨比例呼声甚高,但知易行难。除了部分国有股权的划转之外,国家财政还应尽力向社保领域倾斜,改变长期以来投入一直偏少的状况。财政部门在担心养“懒人”的同时,更应该努力追求增加投入才行。(据《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