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一版 >> 正文

点一盏照亮未来的灯

2014/5/19

对藏区的孩子而言,电力带给他们的是未来,更是希望。

  已经五月了,喇嘛岭上还积着厚厚的雪。汽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颠簸,每前进一段,积雪都要深一些。从车窗往外看去,山下的森林被云雾笼罩着。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伫立在森林和河谷两旁的电线杆。

  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喇嘛岭,汽车沿着包座河继续艰难前行。道路两旁,是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一排崭新的电杆往深处延伸。跟随着电网,记者来到位于包座乡俄若村的康美村寨和银晴村寨。在康美村寨,记者走进了一所没有名字的小学。

  一个人的学校

  “春游那天,到了中午,小伙伴们都在吃午饭,只有央珍站在一旁……”在一间教室里,俄尖尼玛老师正带着孩子们朗读课文。台下坐着二十来名年龄参差不齐的学生。他们是这所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所有学生,因为人数实在太少,便被安排在一起教学。

  俄尖尼玛老师今年44岁,是这个学校唯一的老师。对于自己的学生,他十分严厉,不少孩子都怕他。“他们都是康美和银晴两个村寨的孩子,我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能够走出村寨,或者学点知识回到村寨做些什么。”俄尖尼玛老师认真地说。俄尖尼玛要求孩子们,每天早上必须在六点半到学校,晨读半个小时,七点钟正式上课。放学时间,冬天是下午六点半,夏天则是八点钟,“多一点时间学习,他们和外面孩子的差距就会小一些。”

  在学校唯一的一间教室里,安装着电灯,教室旁边的空地上,还有一个烤火炉。但是,由于没有电,这些设施都派不上用场。俄尖尼玛告诉记者,在十多公里以外,有一个九寨沟县的小水电厂,在满足当地所用后,会把多余的电供给康美和银晴两个村寨。但是大多时候,尤其是冬天河水结冰的时节,这里基本上没有电,这些设施也成了摆设。每当下雨天,或者云厚的时候,教室里总是很暗。由于没有电,俄尖尼玛便让孩子们拿出自家带来的蜡烛和手电,用来照明,“我十分盼望,能够随心所欲地用电,有了电,孩子们学习就轻松一些了。”

  电力照亮未来

  俄尖尼玛寝室旁边,堆着一堆刚劈好的木柴。这是他趁着孩子们回家吃午饭的时间劈的。这里的冬天时间长,很冷。为了孩子们上课时不被冻着,俄尖尼玛老师便从河道里捡来上游冲下来的树枝,晒干给孩子们烤火。俄尖尼玛最盼望的是有一天,这里的电能够“用之不尽”,他就可以打开电炉,给孩子们取暖了。

  在他简单而干净的卧室里,摆着一台小型的电视机。通过太阳能光板,每天可以看几个小时电视。每每,他喜欢把孩子们带到寝室,一边给他们看电视,一边给他们讲外面的世界。俄尖尼玛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马尔康,但是通过电视,他知道马尔康以外的世界,比如成都,比如北京。他希望孩子们也能够知道,能够走出这个封闭的村子。

  随行若尔盖县电力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家电网此次投资9亿多元在阿坝无电地区进行电网建设。康美、银晴村寨通电是今年若尔盖无电地区建设的重点工程。15公里的电路建设,将惠及两个村寨56户共计262人。“有了电,就可以满足当地人民对于电力的所有需要。当然,也能够满足俄尖尼玛老师的愿望。”

  对于俄尖尼玛老师和康美、银晴村寨的孩子们而言,电力的建设带给他们的是未来,更是希望。  (彭秋杰 记者 展翔)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