尕让的天堂之门
2014/6/9

农网建设工程让每一个人都能用上电
阳光透过云层投下的影子在草场上丝绸般缓慢地流淌,远处的山峰上还有一撮未融化的积雪,近处的牦牛沉默的吃着草,偶尔蹦出一两只旱獭,也不怕人,见了人就立身而行,好奇地张望,这里,是尕让的夏牧场,位于金川县的二嘎里乡,每年夏天,尕让都会和自己的一百多头牦牛在这里生活一个多月。
有了电 就像是到了天堂
45岁的尕让是一位木匠,膝下有一儿三女,凭借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尕让家的日子过得还算富足。2014年,他在牧场修起了一座小屋,告别了在帐篷里放牧的生活,屋里的一砖一瓦都是他亲手砌上的,“这个门,没有用一块钉子。”他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全卯榫结构,每块木料经过打磨后成几何形完美地契合在一起,传统的工艺坚固又耐用,“以前这些都是不敢想的,没有路,搬一块砖上来都很费劲。”尕让告诉我们,公路修通之后,运送材料和生活用品都方便了许多,“以后通上了电,我们就更幸福了,简直就可以说是到了天堂。”尕让的家住在里牧场不远的白塔村,家门口一条小溪缓缓的流过,连通电网以前,尕让和周围的邻居都靠这条小溪发电,把一整块木头中间凿出水槽,一头安上水轮机,一头放上栅栏拦渣,简易的电站就建成了,但这样的发电机却并不能稳定的供电,一到冬天,入水口很容易就冻住了,只能烧一壶开水把冰浇化,“有时候在家看电视正看的高兴,突然就没电了,只能出去浇开水,最多的时候一晚上要浇四五次。”尕让非常无奈的告诉我们,即使是在秋天,落叶也经常会堵塞发电机,并且由于电压不够,带动不了大功率的电器,尕让家的牛肉只能寄存在十八公里外的亲戚家,要吃肉,只能骑着摩托,跑上十八公里。关于通电后的生活,尕让说,能用上冰箱,电饭锅来存肉做饭,能用电锯,电磨来做木工活就是自己最大的愿望了。
无电用户 一家也嫌多
由于牧民居住比较分散,地理位置较偏远等等原因,金川县很多地区还存在许多“无电地区”,“翻过这个山头有四户人家,线路只能从这边山头架空过去。”项目负责人指着远处的山峰告诉我们“这些线路的架设难度极大,但农网建设工程的竣工将把电送到家家户户,让每一个人都能用上电。”我们了解到,项目最快有望在七月完工,那时,尕让和乡亲们就能在理想中的天堂过上新的生活了。(记者 宁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