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积极救助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
2015/3/23
近年来,凉山州对贫困家庭先心病儿童积极开展救治工作,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州共有1090名贫困家庭先心病患者通过免费手术治疗恢复健康、占全州贫困先心病总数的100%,手术成功率100%,实现“有多少救助多少”的目标。此外,该州此举获得了首届巴蜀慈善奖。
该州通过精心制作公益视频广告、短信、标语等宣传资料,以当地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为平台,以墙报标语短信网络为阵地,州、县、乡、村、组“五级联动”,进村入户,上门宣传,消除了群众对“先天性心脏病不了解和不可治”的错误认知,逐步建立了群众对先心病主动配合、积极治疗的意识和信心。
积极协调组织省、州医疗机构和县市医院,采取“点、线、面”三结合的方式,加强诊断筛查,提升患儿医疗救助的准确率、成功率和救治工作的覆盖面。“点”,即各县市分片区设点,对来访患者提供免费咨询和诊断;“线”,即定期到乡镇巡诊;“面”,重点区域组织进村入户筛查。自2012年以来,该州义诊筛查5.3万人次,覆盖率100%。
通过协调,成功与中华慈善总会、深圳首彩基金、爱佑华夏基金、万科基金等慈善公益机构合作,获得慈善捐助,并与医疗机构减免、医保或新农合报销、民政救助捆绑,实现了贫困家庭“零负担”;与解放军总医院、空军总医院、海军总医院、成都军区总医院、成都心血管病医院等省内外权威医疗机构合作,将21种能通过介入或手术治疗的先心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并将救助年龄段从0-14周岁扩大到0-18周岁,实现救助全覆盖。
该州还建立医疗费用垫付和结算机制,即先心病医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支,再凭《定点诊治登记表》与患儿户籍地(县市)城镇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结算,县市经办机构收到结算申请后,在30个工作日内予以支付。同时建立定期回访机制,民政部门、合作医疗机构通过电话问询、上门复查等方式,定期了解和掌握接受治疗患儿康复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后期巩固治疗。 (雷刚 本报记者 李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