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刊-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一版 >> 正文

抗击泸定6.8级地震 四川军地合力共克时艰

2022/9/22

全力以赴  争分夺秒  联动救援

抗击泸定6.8级地震  四川军地合力共克时艰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一场6.8级地震发生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生命为号,灾情为令。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抗震救灾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第一时间启动拥军支前应急应战响应机制,组织号召成员单位、退役军人、拥军志愿者积极投身救灾实践,大力协调军地各方力量参与救援保障,全力解决任务部队和受灾群众实际困难,军政军民、前方后方一体联动、众志成城,汇聚起共克灾情的磅礴力量。

践履宗旨

各级各地殚智竭力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最大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打赢这场抗震救灾遭遇战最核心的指向。在这次灾情抗击中,省市(州)县统筹联动、齐抓共管、精准施策,各级全力以赴、克服万难、争分夺秒,最大程度展开救援、提供保障,为有效抗击灾情、降低损失提供了坚强保障。

危难见深情,人民公仆赴险逆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灾区救援,始终心系人民群众,灾情出现后,省委书记、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晓晖,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黄强,省双拥办主任、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鞠波,以及副厅长余远友等省、厅领导干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指导协调抗震救灾工作,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和一线救灾官兵,市(州)县各级均派出党员领导干部,各级双拥战线尽锐出战,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奔赴一线,与人民一起、与官兵一起,共同抗灾,把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化作一次次最美的“逆行”。

变局出真招,指挥要素精准调度。救灾一线点多面广、任务多头,必须精准搞好任务调度,处理好“千条线”与“一根针”的关系。地震发生后,四川省成立抗震救灾前线联合指挥部,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牵头军地有关单位组成军地协调组,市(州)县、任务片区地方指挥机构相应设立军地协调指挥要素,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9日早交班会上,部队提出官兵居住集中、上厕所不方便的实际问题,协调组掌握情况后立即向省指挥部报告,当天便协调有关部门在营区附近搭建起20个公用厕所,高效解决官兵需求。9日晚,省救灾指挥部决定转入灾后重建,抓好过渡期间安置房建设,省领导要求拿出“火神山”“雷神山”速度,需要部队在平整场地、板房运输等方面提供支持,协调组迅即对接有关部队进行会商,提出任务需求,顺利对运力支持、道路抢通、弹性保障等工作进行交接。

合力化危机,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地震面前,省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市(州)县双拥办上下联动、各把一方、紧密配合,为灾区拨付救灾款项、筹措救灾物资、开辟专用通道、组织疫情防控,统筹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抗震救灾,全力为救灾部队提供服务保障,跟进摸排掌握矛盾问题,组织走访慰问官兵群众。山东某部队一名战士的奶奶居住在震中磨西镇,因在地震中被砸伤,无法及时医治,他倍感焦急,甘孜州双拥办多方联系协调,让老人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后经四川省第二退役军人医院帮助,又转送到武警总医院前方医疗救治点进一步检查治疗,有效消除了这名战士后顾之忧。康定市炉城街道购置20余吨猪肉、米面粮油、蔬菜、牛奶、矿泉水、方便面、方便米饭、罐头等物资走访慰问康定市人武部官兵,人武部又将慰问物资全部捐献给泸定县燕子沟镇南门关村集中安置点受灾群众,让安置点700余人有了生活保障。

守望相助

军民携手共渡难关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在应对此次地震灾害中,救灾官兵不惧生死、舍身为民,一个个向险而行的背影生动诠释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本色,同样,灾区群众用信任的眼光、热情的关心、悉心的保障为官兵带来温暖,展现着军民浓浓的鱼水深情。

哪里有需要,部队就向哪里开进。危难时刻,救援官兵披荆斩棘开辟出蜿蜒小路、直升机空中救援转移受灾群众、橡皮艇逆流而上架起“水上生命线”......连日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展水陆空立体救援,全力搜救转移被困群众。地震发生后,泸定县磨西镇磨子沟村和青岗坪村的出村道路被完全阻断。武警四川总队机动第二支队在湍急的河流上搭建起简易桥梁,转移安置10余名伤员。9月7日上午,武警官兵携带食品、帐篷再次通过简易桥梁向“震中孤岛”磨子沟村进发,经过两个半小时的艰难跋涉,终于抵达磨子沟村。“今天的首要任务是挺进‘孤岛’柏秧坪村,务必完成任务!”淅淅沥沥的小雨中,陆军第77集团军某旅两架直升机严阵以待。“柏秧坪村位于山谷深处,植被茂盛,地形复杂,地面道路一时难以打通,空中救援也有极大风险。”从事领航工作近30年的杨军深感任务艰巨。“飞行有禁区,但抢救生命无禁区。”杨军说,“为了人民,再难的路也要闯!”在位于石棉县的大岗山水库,两台长臂吊车将橡皮艇从10余米高的大坝吊起,缓缓放到水面上。随后,救援队员登上橡皮艇,向位于上游的王岗坪乡跃进村驶去。地震造成山体垮塌、道路横断,给救援工作带来诸多困难。汉源县人武部政委杨峰带领民兵从大岗山水库乘船抵达跃进村后,挨家挨户了解受灾情况,及时转运伤员,并为被困群众送去救援物资。

哪里有官兵,就有民拥军的动人场景。在灾区,老百姓用他们的善良和纯朴,描绘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卷,激励着救灾官兵不惧生死、勇往直前。震区村民“土豆嬢嬢”卫大妈从9月6日下午开始,每天步行3公里到场镇上买回土豆和鸡蛋,煮熟后背着背篓送给救援人员。灾区小孩把自己的牛肉干塞进官兵口袋,并叮嘱“解放军叔叔带上吧,抽空吃一点”。77集团军飞行员离开任务点时,彝族阿妈抹着眼泪、紧握住手,一句句说不尽的感谢,让人泪目。震中附近的一个村受灾严重,为了救援直升机顺利着陆,无名大哥铲倒了自家玉米,腾出一片空地。草科乡60多岁的老人,看着各种救援力量涌入家乡十分感动,组织10余名群众在自家院坝生火做饭,骑着三轮挂着“抗震救灾英雄们你们辛苦了”字样的横幅,给现场200余名官兵呈上饭菜,临走前,还执意把面包、饼干等干粮交到官兵手中。为表达对救灾官兵的感谢,燕子沟镇村民汤怀民自编自唱诗歌,磨西镇百姓杀牛慰问。

为民而战

退役军人挺身而出

在灾情发生的第一刻,四川省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双拥办迅即展开动员,号召广大退役军人积极参与抗灾救援,各地退役军人心系灾区、纷纷响应、挺身而出、紧急驰援,用迅即的集结和高效的备勤诠释“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用实际行动践行守护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铁骨担当。

永不褪色,大渡河勇士突击队为人民请战。天灾无情人有情,初心使命铸心间。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情,石棉县退役军人大渡河勇士突击队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与全县人民并肩前行,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自发在群内接龙,联名写下请战书递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郑重承诺向党请战,向县委县政府请战,向全县人民请战,决不辜负人民期望。地震发生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第一时间组织突击队紧急出动,水陆并进、翻山越岭奔赴草科乡、王岗坪乡、新民乡等抢险救灾一线。对他们而言,即使早已脱下军装,人民子弟兵的烙印依然清晰可见。

穿越时空,飞夺泸定桥历史壮举再度上演。9月5日,甘孜特警队员在震区持续开展救援,面对湍急的河水,他们用身体和绳索搭建桥梁,借助爬绳前往对岸,搭起“生命通道”,进行了一场“飞夺泸定桥般的救援”。退役军人土登汪秋是执行此次任务的队员之一,他介绍,地震发生后他和队友迅速集结前往一线,行至磨西镇与青岗坪交会处时湍急的河水拦住了去路,因山体垮塌,周边已经无路可走,为了争取时间,遂决定紧急渡河。他坦言,“身下是汹涌咆哮的河水,急流中石头相互撞击的声音清晰可闻,虽然平时进行过相关训练,但还是不停打颤”,“尽管心里害怕,但没有人犹豫,我们都着急过河去转移伤员”。当天,他们成功转移数百名被困群众。

隐忍悲痛,退伍兵心系群众舍小家为大家。面对无情地震,许多一线工作人员坚守岗位、舍己奉公,石棉县退役军人杨本康便是其中一位。地震发生后,他与同事一直在抗震一线连续奋战,杨本康的老家距本次震中不足20公里,由于信号中断,他一直联系不上家人,后来才得知一个姐姐可能已经去世,另一个姐姐、姐夫也受了伤的噩耗,但杨本康始终没有离开工作岗位,他忍着悲痛,与同事一起对公共设施进行震后应急评估,及时告知群众过渡安置期住房的安全性。当同事提出让他回家看看时,他坦言,“心里肯定是担心亲人的,但那里的路不通,这里的受灾群众也需要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要把现在的工作做好”。

星夜驰援,模范退役军人用行动展现担当。灾情很残酷,但每一次救援都能折射出那些模范人物最美的样子。“四川省道德模范”退役军人刘刚在接到驰援消息后,他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带队奔赴泸定县磨西镇展开保电支援,由于出发匆忙,队员们只穿着单薄的应急服,冷了就来回小跑,为了让安置点群众都能用上电,刘刚和队友们一干就是一整夜,一支小分队12个人,2个安置区,24小时连轴转,为120余顶帐篷点亮灯光后,又要马不停蹄奔赴下一个保电点,他说,“看着帐篷灯光亮起,就觉得不冷也不饿了,甚至还有点暖”。其实,灯光照亮了别人的同时,也照出了他最美的样子。(四川省双拥办)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 蜀ICP备20210257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