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刊-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三版 >> 正文

峨眉山市深耕地名文化保护传承 推动居民共建共享温馨家园

2022/7/28

峨眉山市因山得名,历史悠久,集合了儒、释、道思想,有着“宽而融世界、长而贯中华”的峨眉地名故事。近年来,峨眉山市民政局立足于丰富的地名文化、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开展了系列地名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地名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新的传承。

普查地名文化资源,着力“寻根溯源”。自二普工作开展以来,峨眉山市全面系统地普查了各类地名及其属性信息,既调查了现有地名,也调查了已消亡的地名。同时,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综合利用普查形成的地名文化资料,配合建立了地名文化资源库和网络查询系统,完成地名普查调查目录共计25040条。其中:陆地水系10条,陆地地形130条,行政区域19条,群众组织264条,非行政区域1155条,居民点2712条,交通运输292条,水利、电力、通信设施67条,纪念地、旅游景点144条,建筑物39条,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866条。为开展地名文化保护、深度发掘宝贵的峨眉地名文化夯实了基础。

编纂地名文化书籍,讲好“峨眉故事”。基于峨眉山市丰富的地名文化资源和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集中力量保护和传承峨眉特色地名文化,编纂出版了《峨眉地名故事》《峨眉山市地名录》等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地名图、录、典、志等普查成果。其中《峨眉地名故事》以“小地名、大故事、存史料、出特色”的编辑原则,在260个精选峨眉地名故事中分“山城篇”“名流篇”“宗教篇”“武术篇”“乡里篇”“编余篇”六个篇目,分别叙述反映了峨眉及峨眉山的地名来历、名人雅士在峨眉的逸事、各类宗教在峨眉的融合与发展、峨眉武术等方面的地名故事,以地名文化为基础,全面地展现了峨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保护本土特色地名,致力“文化传承”。在开展地名规划和地名命名更名时,峨眉山市坚持处理好地名文化保护传承与地名命名更名的关系,充分挖掘人文历史资源,优先使用反映峨眉山市本土历史、文化、地理、景点的地名,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地名中,更好地体现峨眉地域文化特色,延续地名文脉。在云海路、金顶路、报国路、佛光广场等道路、建筑的命名工作中,充分结合了峨眉山的知名景观、历史建筑等自然文化资源进行命名,形成了独特的地名文化风格。

拓展地名公共服务,深耕“地名品牌”。峨眉山市积极支持引导地名文化产品和产业发展,通过图书、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不断丰富地名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峨眉山市的新热门旅游目的地“高桥里”,在命名阶段便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充分的研讨,结合项目所处地点“高桥镇”的实际情况,对命名工作进行了科学的引导。目前,“高桥里”项目已成为峨眉山市新的关键词之一,为传统地名提供了新的宣传载体,也为今后的地名文化保护工作树立了典型。

据了解,在社区治理工作方面,截止7月12日,峨眉山市第二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工作的绩效评价汇报工作圆满完成,实现了:

阵地建设更加宽敞明亮,“温馨亲民”。改变过去阵地面积小,功能弱化、服务设施不齐全、亲和力不够的状况,积极整合资源,坚持“硬软件”一起抓,对社区阵地进行改造提升,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对3个社区进行阵地迁建,规模在500平方米以上,城东社区超过1000平方米。滨河路社区着力打造成“庭院式”社区,让居民共建共享绿色生活。同时,5个社区治理试点单位均按照“1+N”模式实施亲民化改造,设置1个服务大厅和茶座、书吧、儿童之家等N个自选功能区,实现功能集成,变行政化、隔离式为开放式、互动式亲民化的服务,切实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居民共建共享的温馨家园。

治理力量“一核多元”,逐步壮大。改变过去主要由“两委”成员“唱独角戏”的状况,积极招募培育专职社工、专职网格员、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人才、社区志愿者等多元治理主体。各试点单位共引入专业社会组织8个,开展活动120余场次,服务群众5000余人;培育本土社区社会组织2个;组建了胜利街道伴爱同行家长志愿服务队、红华苑社区守望志愿服务队、滨河路社区便民志愿服务队等35个本地志愿服务组织、常态化志愿者820余人,推行爱心积分与志愿者星级服务机制;培育网格员、专业社工人才118人,初步构建了“一核多元、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推动了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五社联动”新机制的有效运行。

社区服务“亮点纷呈”。针对过去社区服务内容少、质量不佳、特色不显的状况,聚力抓社区服务供给,提升政务服务,丰富社会服务,增强自我服务,推动社区服务内容更丰富、质量更优质、特色更明显。胜利街道探索“五治协同”治理模式,打造“五社联动”机制,建立“13135”社区发展治理支持体系;城东社区通过科技赋能打造“智汇城东”APP,快速响应群众诉求;白龙社区采取“5个1”工作法,打造“白龙管家”服务小区居民,便民更到家;绥山镇红华苑社区引入多元化社会组织,充分整合辖区资源,提供针对性更强的社区治理及关爱社区一老一小等优质服务;滨河路社区采用公益创投方式培育本土自组织团队来提供互助服务,社区服务内容日益丰富,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得到了很大提升。

下一步,峨眉山市将牢牢把握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工作契机,加快项目推进、抓好氛围营造、增强动力活动、确保项目成果,建立项目长效机制。同时,继续贯彻落实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和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的相关要求,深入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工作,进一步把峨眉山市丰富的地名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挖掘好、整理好、宣传好,真正讲好峨眉地名故事,传承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尹欣雅)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 蜀ICP备1700706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