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 “彝家新寨” 村民最爱
2013/2/26
“过去这里虽然有路、有自来水、有电,但是,全村没有一栋楼房、没有一个运动场、没有一个像样的活动场所,进村的路是一条基本上货车都进不了村的机耕路。”喜德县干拖村支部书记巴久五斤说。
如今,在村两委“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等的带动和村民的积极参与、自主创新下,干拖村让村民们看到了实效、得到了实惠、感受到了变化,让村民们过上了健康文明富裕的好日子。
老百姓走上了“宽心路”
喜德县干拖村位于喜德县乡拉克乡东北部,距离县城8公里、距乡政府3公里,辖两个村民小组、279户、1080人。
“要致富,先修路!”2012年以前,干拖村连接外部的路是一条“晴天扬灰路、雨天泥泞路、365天是烂路”的机耕路,两个组之间的往来就是一条摇摇晃晃、木板腐烂、行人靠扶的铁索木板桥。冬天走在路上,村民们的全身都被蒙上一层灰;夏天走在路上,村民更是被淋漓的雨水冲刷得苦不堪言。而对面一组的村民因为则莫河相隔,雨季就很少外出,就是逢场天也基本上不出去。
2011年7月6日,对干拖村一组的村民来说,是一个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有护拦、能承载大货车通行能力的永久性水泥石拱桥投入了使用,许多老村民热泪盈眶、激动地说“再也不用担心掉进河里了,小孩子上学也不用再担心了。”
“进度要快、质量要好、规划要长远。”2012年4月28日,又是干拖村全体村民都值得庆贺的日子。通过村两委的积极努力,一条全长2.9公里、总投资105万元的“一事一议”进村水泥路工程在该村竣工并投入使用。
“不仅路好了,就是防洪堤也一并考虑好了。”该村新任村长翁古各各说。据悉,在此次新修进村水泥路时,村两委不仅考虑了水泥的厚度、宽度和工程的质量、让车道的设计等,还充分考虑了周围防洪堤的建设、沟渠的通畅,把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河段、沟堰、渠道等全面整理、修缮、筑牢,建成了“水归渠、车归路”井然有序的村落。
老百姓用上了“放心水”
路、桥修好了,饮水难问题又摆在了村两委面前。
“过去没有自来水,村民许多人家是挑水喝,条件好点的就自己挖井、用地下水,但不多。”村支部书记巴久五斤说。
为了解决村民饮水难的问题,村支部领导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及县水利部门报告。2011年10月,终于争取到人畜饮水项目资金19万元,通过县水利局专业技术人员的实地探测,一条长9000多米、群众自己投工投劳的、足够两个组、1000多人饮用的自来水工程正式实施。如今“哗哗哗”的自来水已经流进了干拖村每户村民家中。一组村民莫色阿妈激动地说:“现在喝水也用不着挑了,真的感谢共产党,感谢村上的干部。我以为这辈子都要挑水喝了。”
“变了变了,干拖村确实变了。村民不仅喝上了自来水,就连种苞谷(玉米)都用自来水种了。”同家族老一辈也发出了感叹。
老百姓住上了满意的新房子
因为村民致富能力强、自主创新意识强、村两委带动能力强,2011年年初,干托村被拉克乡党委政府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设之一,该村从而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新村建设活动。
“我们由衷地感谢共产党、由衷地感谢县委、县政府。”谈到新农村建设给村民们带来的实惠,干拖村二组村民普提布都发出了由衷地感叹。普提布都一家五口人,作为一家之主的他,虽然勤俭节约,日出而作、日落才息,但有三个子女都在上学,他再苦再累,生活也是紧巴紧巴的,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和努力经营,全家的房屋也来不了一个“大翻身”,而2011年则成为了他们一家最为高兴的一年,喜德县新农村建设不仅将他们没有完成的房屋装扮一新,而且给他们配套新建了沼气、厕所、厨房等,还送去桌椅板凳、床及其床上用品等新生活用品,为他们过上“健康文明的新生活”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老百姓有了致富新路子
路修好了、水通了、房子修好了,村民们应该干什么?引导他们过上健康文明的新生活!村长翁古各各说:“做好这些事情还不够,还要有让老百姓能致富的产业支柱。”
“把干拖村所有的空置土地都种上核桃,再由村委会带头建一个养鸡场,带动村民搞养殖业。”干拖村村两委积极落实发展规划。如今,该村总投资150万元的养鸡场已进入收关阶段,5000多亩的核桃基地已在规划建设中,2012年6月中旬全部种上核桃苗。同时,引导村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农业产业化路子,培养新型农民、农村党员,多开展劳务输出、种植业和养殖业,多培育新型农户和富裕农户,引导全村人民早富、快富,把干拖村建成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
“干拖村是喜德县8个乡镇、70个村的‘党建示范走廊’创建之一,村主任翁古各各也是全县‘双带头(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返村干部,他们不仅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打造成为‘一室多用’的活动场所,还打造和培育了一批硬件完善、软件规范、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他们为打造具有喜德特色的‘党建示走廊’作了很好的表率。”喜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毛金廷说。
“新彝区、新生活,新形象、新发展。”干拖村村“两委”事事办在了彝乡群众的心坎上。一桩桩好事、一件件实事不仅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惠,也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马海吉沙 龙明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