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2013全省民政工作会议发言摘要

2013/3/11

 

成都特色养老模式大有可为

 


成都市副市长谢瑞武在全省民政工作会上发言

 

成都市是老龄化较高的城市之一。如果老龄事业不建设好,不只影响家庭生活,还会造成一个社会问题,阻碍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最近几年,成都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主线,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初步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养老服务机制和模式——

 

政策引领 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老龄事业是一个民生工程,成都市把“争创一流”作为目标,突出政策创制、标准研制和工作创新,着力提升整体水平,力争创造出新业绩。

立足市情,成都市编制出台了《城乡养老事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提出到2015年基本构建起“9073”养老服务格局。同时,制定出《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首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专项治理范围,规划出养老点位395个,已有300余个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使养老设施发展用地得到有效保障。

如何扶持养老事业发展?成都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我市老龄服务社会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行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其中规定对民办养老机构新建床位每张10000元、改建每张5000元的建设性补贴,运营后每床每年给予1200元的床位补贴,以及在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的优惠减免政策,以及相关配套制度。

这些政策、制度的制定,不仅为养老服务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还为健全养老服务政策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表现出成都市的创新能力。

 

 项目支撑 创新养老服务

坚持用项目带动养老事业,为养老服务分类分层推进创造有利条件,是成都市的亮点之一。

以示范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机构养老床位。日前,农村敬老院标准化建设已投入4亿元,新建117所、床位20600张,五保对象有意愿供养率达100%;县级综合社会福利中心投入1?2亿元,建设14所、床位1500张,填补了县级城市福利养老空白;市级福利院改扩建累计投入3?5亿元,新增床位1550张,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打造“民办养老机构示范项目”,以示范效应激发各地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带动行业新一轮增长,仅2012年就撬动社会资金近10亿元、新增民办养老机构13个、社区机构87个、筹建床位8130张;公建民营建设投入1亿元,新建6所、床位1600张,重点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

以微型机构建设为抓手,加快完善社区养老网络。利用创建省级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的契机,积极推行微型养老机构建设,实现中心城区每个街道建有1个不低于10张床位的含24小时全托、日间照料、居家上门服务功能的养老机构;并且以此为依托,加快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网络。在农村,鼓励有条件的敬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辐射周边居家养老服务;坚持开展互助养老试点,为农村空巢、留守老人提供短期托养支持。

以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切实提升居家养老水平。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以完整的养老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和加盟商运营机制,搭建“居家养老综合信息平台”,集成养老服务资源。通过呼叫中心“一键通”热线,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服务,先行在中心城区试点,总结完善后再向二、三圈层城乡覆盖,逐步建立起以应急服务与普通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这些有力措施,整合了养老服务资源,加快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借助“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年”和“敬老爱老助老活动”的开展,成都市不断采取有效手段落实,老龄事业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政府主导  保障持续发展

社会养老服务是一个长期事业,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成都市一直在更新理念,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全力推进老龄事业发展。

从组织上,市政府坚持在社会养老服务中的主导地位,成立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连续将五保供养、福利设施建设、养老机构发展等列入市委、市政府的民生工程重点推进,形成相对固定的投入比例和稳定的财政保障机制;由相关部门建立的协同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促进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具体措施上,成都市进一步提高养老标准,确保“三无”供养对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敬老院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创省一级敬老院33所,全部纳入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有计划地开展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培训,逐步达到护理人员持证上岗,提升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在成华区和第一社会福利院开展标准化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养老服务管理标准体系。这种抬高底线的做法,不失为一个爱民行动,深受老百姓欢迎,表现出一个人文化关怀,让“三无人员”享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老龄事业一直受到全社会关注,需要整个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多年以来,成都市鼓励采取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养老发展步伐,走上一条逐步构建全方位养老服务体系的道路。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关键一年,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成都市将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为一体”总布局,把老龄事业更上层楼,推向更美好的明天。(记者 陈锡烈)

 

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多了

资阳民政工作实现“三个显著提升”

 

 

资阳市副市长何正月在全省民政工作会上发言

 

近年来,资阳市民政工作围绕“建设幸福资阳”主题,以政策优化为切入点,以多元投入为着力点,以创新探索为突破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政民生,实现了民政工作地位、民政服务能力、民政对象幸福感“三个显著提升”。

生活条件好了,老百姓脸上的笑容也多了。

 

民生为根本 全力打造“软”环境

新理念才能带动新行动,新行动才能实现新未来。资阳市委、市政府切实践行“民生的事是天下的事,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理念,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民政干部在“幸福资阳”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倡导对特殊群体、困难群体“共性讲政策、个性讲感情”。今年实现市级财政预算民政专项经费、工作经费双倍增,去年和今年新增市民政局机关编制7个,事业编制20个;“走群众路线”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资阳市深谙群众路线之道,努力做到贴近群众,把握需求重点。围绕民生改善和民政事业持续发展,资阳市组织民政系统干部深入基层,开设群众意见“绿色通道”,了解群众期盼,找准政策定位,把握政策出台的方向和重点;与此同时,针对资阳市“建市晚、底子薄、不平衡”的实际,按照“先建制、后提标”的思路,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民政民生政策,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政策文件20余个,涉及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等多个方面,为民政事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投入是关键 千方百计筹资金

资阳市在民政工作中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社会参与”的思路,着力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破解民政事业投入难题。首先是全力保障基本民政民生。坚持财政兜底,把民政工作专项经费等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调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免除了困难群众4项基本丧葬费,因调整或新出台政策每年新增财政投入达1.4亿元,这个数字足以见证资阳市在为民服务工作中的大迈进!其次是对民政基础设施实现多元投入。市政府配置130亩的土地收益2亿元,民政整合慈善项目、民政项目和社会资本共计4.7亿元,打造占地370亩的具有“应急救灾、救济救助、避灾避难、养老休闲、娱乐建设、医疗保健”等功能于一体的资阳市民政福利创新园,成为全市标志性民生工程,为实现为民服务立体化、全方位、多层次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该市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大力支持,对其实行“733补贴”政策,从13个方面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创造性地建立了“虚拟敬老院”,《中国社会报》为此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区建设上,资阳市建立了“三个一”投入机制,全市近90%的社区办公用房面积达到300平方米以上。最后是拓宽慈善公益资金筹集领域。依托资阳驻外五大招商分局设立资阳市慈善总会驻北京、杭州、厦门、上海、广州联络处,明确了招商分局局长为联络处主任的职责任务,建立了市级老领导参与的慈善推进机制,2012年成功募集慈善资金、物资近5000万元;同时大力培育福彩事业,2012年销售额达1.2亿元,提取福彩公益金1000余万元,为全市民政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创新是生命 加快创新注活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任何工作皆是如此,资阳市在民政工作中坚持先行先试、攻坚克难,努力推进民政工作取得新突破。首先是创新实施特殊群体扶助。完善了“三无”精神病人、“三无”老人和孤儿生活医疗费用财政补贴制度,以增幅77%的标准调整了60年代初期精减退职老职工救济标准;实施“银龄幸福”十大工程,办好“为老服务”10件实事,建立9099周岁老人高龄津贴制度。同时,创新设制优安政策。建立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制度,以增幅233%75%的标准调整了城乡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完善双拥工作机制,2012年一次性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这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其次,资阳市创新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针对第二批全国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创制了社工人才队伍建设“1+5”文件;结合实施全国和全省大病医疗救助试点,建立了以恶性肿瘤、白血病等8种重大疾病为救助病种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围绕加强殡葬文化建设,更是推广建立了惠民殡葬制度。

幸福资阳,幸福明天,乘着党的十八大精神新风,资阳市的民政工作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发展,老百姓鼓起的腰包,多姿的生活,满脸的笑容就是这一切最好的诠释!

我们期待资阳的明天更美好。(本报记者)

 

“四个坚持”铸强养老服务力

——眉山市全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眉山市副市长辜永忠在全省民政工作会上发言

 

在全社会日渐步入老龄社会的今天,社会化养老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近年来,眉山市全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他们围绕“四个坚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投资多元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不菲成绩。

 

政策先行,优化环境

眉山市经过认真衡量,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养老服务事业专题调研,根据本市实际情况,针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社会的普遍需求,最终确定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思路,这一思路的确定为全市范围内立体化、全方位开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奏响了新的乐章。有了这一思路,再通过积极规划,眉山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眉山市民政事业、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有力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政策支撑。同时,强化执行力度,督查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坚持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医疗救助、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老龄工作等纳入全市民生工程项目,进行重点督查考核。

有奖有罚才能推动各项工作快速有效进行,眉山市积极实施激励推动,奖惩到位措施。市委市政府坚持开展敬老院规范化建设,每两年进行一次“十佳敬老院”、“十佳敬老院院长”、“十佳敬老院护理员”评选表彰;坚持以奖代补,在福彩公益金分配使用中对养老服务事业大力倾斜。

 

基础为重,完善设施

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五个统筹,其中之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在开展社会化养老事业中,要做到统筹城乡,实现城市福利院农村敬老院一体发展。眉山市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新建6所国办福利院(中心),实现县县有国办养老福利机构目标,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76所,五保集中供养能力达到了100%。去年又争取到眉山市第二福利院等项目4个,争取中央投资近4000万元,项目建成完工后将新增床位1500张。对于缓解城乡养老压力将起重要作用。

吸收社会力量,积攒社会闲散资金为老服务是推动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眉山市积极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设施,目前已实现平稳起步。该市协调相关部门支持配合,加大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工作力度。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发展民办养老机构3家,建设养老床位100张,吸收入住社会老人72人。目前还有两家规模分别在300张以上床位的民办养老机构正在筹建,全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势头节节攀升。

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利用示范社区的辐射力量,快速推进养老事业发展。与此同时,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政府调配方式落实示范社区建设资金、场地和房屋,先后为创建养老示范社区落实场地10余处,共计12余亩,落实房屋面积8000平方米,土地及房屋价值5000余万元。示范社区内,日间照料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养老功能用房及必要设备设施齐备,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招聘到岗,全市招录社区养老工作人员180余名,提供公益性岗位310个。正是在示范社区的带动下,全眉山正快速步入养老服务建设的发展轨道。

 

主抓保障,重点覆盖

动员各方面力量发展社会养老事业,这是眉山市开展为老服务的又一值得借鉴的新经验。该市加强统筹部门力量,充分发挥民政、财政、人社、卫生、编办等部门职能作用,尽全力为全市养老服务事业提供资金、人力资源和物资保障;高效整合福利资源,重点推进集中供养,坚持集约化发展。城市“三无”人员入住福利院集中供养比例达到61%,农村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比例达到90%;大力提高保障标准,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标准,制定农村“五保”老人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连续三年每人每年增长120元以上;逐步实施普惠政策,全市统一实施百岁老人高龄补贴,各区县分别制定了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补贴标准,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积极推动了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

 

高效管理,打造品牌

好的管理往往是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推动剂。眉山市在养老管理上实施标准化制度,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其中眉山市福利院顺利通过ISO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面规范服务内容、工作流程和收费标准。建立完善了16项“以院养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敬老院管理制度,已创建省一级敬老院8所,二级敬老院27所,成绩的取得见证了眉山为老服务一路走来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融入老人们的生活,从需求出发贴心服务老人,眉山一直在努力。该市坚持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充实完善不同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优化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孤老优抚对象、“三无”老人、“五保”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社会各行业部门积极参与养老服务,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和领域。

同时实现队伍建设规范化发展。所有敬老院全面完成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临聘工作人员按照“养事不养人”的原则实行聘用制和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建成全市养老护理员初级职称培训基地,通过示范作用,加大了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鼓励社会工作师和各类为老服务志愿者组建结对帮扶服务队伍。

实现社会化养老的大格局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毋庸置疑的是,眉山市已经结结实实地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四个坚持还会发展为无数个坚持。

我们相信,眉山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将越来越好。(本报记者)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