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合作社”带活穷山村
2013/4/22
本报讯 近日,广元利州区荣山镇大山村三组严光永正在规整“专业合作社”统一代购的核桃树病虫害防治药具药品:“比自己独自购买至少便宜20%。更主要的是加入合作社后,除了免费学果树嫁接、修枝等新技术,管好自己的果树外,还可以在合作社中标的项目中挣钱。”正因如此,当地4500户村民加入了“万基农业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
不设“门槛”
嫁接技术免费教
阳春三月,“万基农业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开始了“常规培训”。“5年里,合作社免费培训果树嫁接人才上万名。”合作社管理干部吴长青说。
四川北部主要以山地为主,是贫困人口的集中地。如何将山地变成农民的绿色银行?当地发动农民大面积种植核桃、板栗、油橄榄等,全市经果林达到210万亩。可是,经果林要进入丰产期,一般需要5到8年,而政府配套的项目资金只管1年,剩下的年份需要老百姓自己投资。果树栽好后,林下不能种高秆植物,村民收入会因此减少。由于见效期太长,村民逐渐失去耐心。一些地方表面上看满山遍野都是果树,可挂果产生经济价值的并不多,不但树没收成,连田地都荒芜了,于是就进入了“种瓜不见瓜“的恶性循环。
“我区把懂嫁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员组织起来成立‘农业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此盘活全区的经济林木资源。”利州区委书记赵文峤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该区面临农民挣钱还贷难、经果林管护难以及政府财力薄弱等。2008年9月,利州区组建这个合作社“投石问路”。
无人愿学成为合作社新组建时的尴尬。该区采取丈夫教妻子,亲戚带亲戚的方式,扩充人才队伍。所有加盟成员必须参加合作社统一组织的礼仪培训、新技术培训,平时在家发展经济林木,一有项目就聚集起来。每到一个项目点,合作社都会把嫁接技术免费传授给当地农民,不断学习新技术,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组建更大规模的农业技术综合服务队伍,争取更多的开发项目。5年来,专业嫁接人才队伍从原来的55人发展到1.2万人。
陆续“嫁接”
7.8万农民改吃“技术饭”
合作社采取先提供技术服务,核桃卖了见到效益再付钱的方式,很受群众欢迎。去年,利州区果农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农民吃上“技术饭”,不但带富了一大批当地果农,也实现了自己增收。以宝轮镇回龙村村民柯钰让为例:2009年,合作社中标对宜宾市长宁县10600亩低产低效板栗林进行改造,柯钰让跟父亲学艺加入合作社,在长宁县三个月挣到一万元,相当于过去外出打工一年的收入。
5年来,利州区嫁接人才服务从本地拓展到宜宾、阆中等市,更远到达山东、河南、湖北等省。合作社成员挣钱管家两不误,核心技术员每年工作4个月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再加上自家经果林收入,生活很是殷实。
复制“嫁接技术合作社”发展模式,他们陆续组建了“白龙湖淡水养殖技术专业合作社”、“食用菌种植技术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专业技术人才达到7.8万人,21万农户从中受益。利州区龙潭乡界牌村等成为四川贫困山区新农村发展典范。(马国丰 彭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