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突出三化建设 探索机制创新
2014/11/3
近年来,泸州市龙马潭区以社区阵地建设为载体,以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为目标,以创新社区服务为突破,积极开展阵地标准化、管理精细化和服务品牌化建设,着力打造“全省一流,全国先进”城市社区,有力推进和谐幸福龙马潭建设,3个社区先后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同时,龙马潭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创建通过初步检查验收。
阵地实现“标准化”
治理基础更加扎实
办公阵地、服务阵地是社区治理的基础,龙马潭区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全面推动社区阵地的“标准化”建设。
科学规划注重前瞻性。把社区阵地建设纳入泸州市城市“双两百”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短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短期在2014年实现主城区25个城市社区阵地全面达标,长期至2030年,全区拟再建民生服务综合体28个、邻里中心6个。统一标准注重规范性。严格按照市上的标准,落实社区阵地面积;结合辖区实际,制定统一的功能标准;同时,对标识标牌进行了统一规范。分步推进注重持续性。按照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原则,采取新建、购买、改造等方式推进阵地建设。三年来,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目前已全面完成19个城市社区阵地达标建设。
管理突出“精细化”
治理机制更加完善
龙马潭区在完善阵地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管理模式、队伍建设、社会参与治理等机制问题,促进长效制度完善。
社会资源整合式管理。创新社区管理,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服务中心为主体,社会组织、志愿者队伍辖区单位等为补充的“4+X”社区管理运行模式,将行政事务的延伸工作交由社区工作站承担,将公共服务、特色服务等事务交由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社区干部激励式管理。加强社区队伍建设,自2011年来,通过公开考试招录社区专职工作者100余人,25个城市社区干部总人数达212名,大专及以上学历占73%。制定社区奖惩机制,增加社区工作经费,出台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开展星级社区评定活动,进行年终考核。条块化工作,网格化管理。列入全省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县)区,坚持“网格管理、分类服务、站点联动、专群结合”的管理思路,探索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网格服务管理监督平台,主城区3个街道18个社区划分为139个网格,配备网格协管人员139名,实现工作重心下沉,提高政府防控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服务打造“品牌化”
治理水平稳步提升
社区服务是社区治理的“灵魂”,龙马潭区在针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前提下,对“症”开展基本服务、特色服务,努力打造“一社区一特色”、“一社区一品牌”。
加强信息化服务。投入20万元,在泸州市率先打造社区网站平台,实现区、街道、社区三级资源信息共享;引入市场机制,率先试点建立“康美乐家”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完善全区老人健康信息档案,探索开展各类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完善虚拟养老院建立。探索社会化服务。包装社区服务项目,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新模式。创新公益性服务。全面推行行政事务“一站式”服务,建立统一规范办事窗口。打造“菜单式”社区服务品牌,不断创新理念,提升品牌化服务意识。全区投入资金200余万元,打造了“小市街道老年服务中心”、“天立社区爱心储蓄银行”、“杜家街社区文化惠民学校”、“上大街楼院服务中心”等服务品牌。围绕社区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开展的“微力量”志愿服务项目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表彰为“全省十佳志愿服务项目”。投入近2000万元,开展110个非物管小区治理,通过硬化地面、增添绿化、休闲座椅和健身器材、规范杆管线等措施,赢得了广大居民的认可。(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