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立足地域特色 探索农业产业发展助农增收长效机制

2014/12/15

  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助农增收是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显著特点之一,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促农增收的特殊地位。特别是我们眉山市东坡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县,应立足独有的地域特色,抓住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以增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是:深刻理解东坡区地域特色的内涵。准确把握东坡区现代农业特色的基础地位。努力探索提升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眉山市东坡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沿,地处岷江中游,全区人口86万人,幅员面积1331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个办事处。西与长丘山脉相交,东与龙泉山脉相接,属成都经济发展圈,区内交通便捷,是眉山市通往全市、全省的交通枢纽。物产丰富,享有“中国泡菜之乡”,“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中国脐橙之乡”的美誉。政治影响力强、经济驱动力大,东坡文化历史悠久,名扬天下。对于现代农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我们具有独特的优势;近郊型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创新休闲农业的发展,我们具有地域特色的重要内涵。东坡区在现代农业化建设上,优良品种、特色产业,经营的方式上,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等现代农业管理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和开拓新思路。

  近年来,在东坡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四大”经营主体使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逐步形成。创新“四种模式”、“四个转变”统筹城乡发展。全区农业产业化初步形成了八大产业链。泡菜产业链,水果产业链,水产产业链、蔺草产业链、养殖产业链、林竹产业链、优质稻制种产业链、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产业链。农产品商品率水平的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贡献率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发展的都市近郊型现代产业统领产业发展方向;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以创新休闲农业发展为主导。围绕蔬菜、水果、水产、畜禽、林竹、蔺草、优质稻制种、都市近郊型现代农业等八大特色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企业、专合组织、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四大”经营主体,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助推农民提速增收。如此一来就决定了全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在促农增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何提升全区农民增收,我们要在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各级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的政策和方略。根据东坡区的实际情况,概括为科学谋划、多措并举、创新机制,探索农民提速增收的长效机制。

  科学谋划,实施特色产业战略,加快农民向农业业主转化促增收

  依托中心区县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围绕全区八大特色产业链的发展和“四大经营”主体,将特色产业的发展作为培育 “四大经营”主体的强大支撑,大力发展近郊型都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不断创新发展种养殖模式,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农民向农业业主转化,促进广大农民增收;规划发展长丘山脉和龙泉山脉的柚子、小水果、林竹,蔺草为主体的特色产业,特别是发展以泡菜原料为主的蔬菜产业。围绕八大特色产业链的发展,做大做强“四大经营”主体;大力引进发展水产和畜牧业的优良品种,以经营大户和养殖大户为主体,带动广大的养殖户实施良种繁殖规模养殖、规模加工、规模经营;积极发展特色的水产业,努力创建水产业特种鱼苗基地和商品鱼基地;全力发展近郊型都市现代农业,把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和服务性收入。

  多措并举,实施统筹战略,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增收

  立足我们东坡区是眉山市政治、文化的中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产业发展尤为重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的经营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特别是改善特色产业基地,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道路交通,农田水利,机耕机种等的投入力度;整合发展资金,解决产业发展资金困难。把多种金融产品服务和新型金融组织引入农村,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贷款发展产业,企业业主投资农业产业与农民共同经营发展产业;畅通销售渠道,实施农超对接,完善农民与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营主体的合作机制,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减少农产品销售环节实现农产品的最大收益化;创新土地流转完善管理机制,加快完善农村土地产权的确权领证工作,建立土地信托服务,信托服务公司实行统一的价格,统一的年限,统一的经营形式。鼓励农民土地作为股份形式参与入股经营。建立土地流转档案;以多种形式转移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把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当地农民提供就近务工机会,多种形式加强劳务培训,以提高农民劳务素质。

  创新管理,确立工作目标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农民素质促进农民长效增收

  科学培育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以带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的体系,以多种形式搭建农业农产品推销平台,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管理机制;创新完善工作管理机制,推进农民增收长效管理。主要是区(部门)、镇、村建立相应的农民增收工作联席会制度,专题讨论农民增收的措施和问题,建立各级的农民增收目标考核管理制度,以此长效管理;创新格局,努力做好提速农民增收的改革创新。要使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创新,除了相应的战略谋划和科学管理外,更主要的还要有各级相应的鼓励政策和工作措施,诸如目标管理奖励政策,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主导产业,建设高标准基地,发展品牌创建,规模流转土地等的政策奖补,以确保上级涉农项目集中投入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重点领域的足额配套政策等。  (朱平瑶)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