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平昌县“挂包帮扶”让昔日贫困村华丽“蜕变”

2014/12/29

  本报讯 “挂包帮扶”是近年来平昌县民政局的重点工作,也是“走基层、转作风、解难题、惠民生”的行动体现。开展“挂包帮”锁定对象,挂牌帮扶,建立台帐,包户管理,落实期限,帮出成效。响滩镇西桥村是平昌县民政局2013年开始帮扶的一个贫困村,现在该村5个特困户情况好转,如今还组织资金建起了“西桥村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同时,协助该村基本完成了10.6公里的村道公路硬化,并启动了新农村建设。

  西桥村距县城65公里,全村总人口1935人,贫困人口占相当比例,五保户3人,精神病患者5人,患癌症、白血病等重大疾病4人,一二级残疾人多达10人,特困户5户。面对该村整体情况,县民政局立下“军令状”,定期3年,扭转局面。在县民政局的带领下,成立了“挂包帮”领导小组,抽调专人驻点,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对特困户除了给予帮扶资金,并定人定责,专人管理其发展致富项目。

  在“挂包帮”活动中,为强化责任、纪律,做好帮扶工作,该局建立了责任制度、责任措施,实行责任倒查,启动问责机制。凡是落实到帮扶一线的工作人员,与评先选优挂钩,与晋职晋级挂钩,如因作风不扎实,导致帮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将问责。总之,帮扶过程中严禁走过场、搞形式、顺大流,必须达到真帮扶、见实效。

  对特困户的帮扶,平昌县民政局给予每户帮助资金6000元,购买饲养山羊10只,循环发展,逐步扩大养殖规模。西桥村1组年近70岁的唐思杰,夫妻患风湿性关节病,妻子已瘫痪在床,儿子死亡,儿媳抛下两个孩子远走他乡,一去不归,一家4口人生活无着,在民政局的帮扶下,开始有了转机。近日,唐思杰出售了几只羊,收入了3000多元。在这个村像唐思杰类似情况的总共5户,都是典型的特困户。现在,基本每户每年都有六七千元的收入。该村还有贫困户108户,发展以见效快的大棚蔬菜为主,通过民政局的帮扶和村民的辛勤劳动,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不仅如此,平昌县民政局还多方筹资在西桥村2组“松林河”建起了“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和村委办公阵地,两楼一底,建筑面积670平方米,总投资达120余万元。日间照料室设10张床位,供空巢老人、失能老人休息,设有棋牌室、活动室、打牌娱乐、看电视,每天提供一顿午餐。村部设有会议室、科普室、阅览室等。目前,新村建设也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王诸德)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