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美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1/12

  ■ 中江县玉兴镇初级中学校 胡勇刚

  数学教学一般都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解题能力的培养,往往导致一些学生因数学的抽象性而感到枯燥乏味,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和惧怕心理。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曾说:“数学教育和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让学生们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从而既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数学科学的爱好,也有助于增长他们发明创造的能力。”初中数学教材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挖掘蕴含在数学教材中的美育内容,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怎样才能使学生找回自我,重新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呢?笔者从四个方面浅谈如下:

  利用数学内容的形式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中充满美,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只有发现才能欣赏和享受。由此可知,数学教学如果没有美的挖掘和欣赏,无疑是一种缺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数学中的这些美学本质挖掘出来,揭示给学生,通过改变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爱好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一节时,先让学生观察课前导言中的插图,并回答观察后的感受。很多学生都说这些图形真美!教师追问:美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答:美在对称。再问学生:你还见到过体现对称美的图案或实景吗?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思考争先发言,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了本节的内容。

  利用数学的内在美引导学生在运用中感受数学美好

  一些看来十分美观、和谐的运算和公式,实际上并不正确,如许多学生根据美学的和谐原则,习惯地认为:+=,(a-b)2=a2-b2……事实上这“对称”“和谐”的美,却导致学生犯了错误,因而我们要告诉学生:美观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好东西,光靠美观,不足以学好数学。我们必须通过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这样,我们就能从“美观”的表面进入“美好”的实质。实际上,在数学王国里,“美好”的数学随处可见。 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x= (b2-4ac≥0) 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对称、不和谐、不美观,但是当我们了解它、欣赏它时,就会感到它的美好,这一公式告诉我们许多信息: 表示它有两个根,a≠0,根的判别式b2-4ac会显示根的数目及方程的性质……所以,当你熟悉了,就会觉得它形式上虽然难看,但实质却是美好的,由此让学生了解看任何事物,都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外形美观的固然漂亮,但内在的美更为重要,感觉到数学的实用美。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作为老师,我们要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信心,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去进一步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达到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课堂情境是美的;恰当的数学实验、教具模型可以使学生通过自我体验、感知获取知识;还有课堂上教师的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巧妙地化解矛盾,体现教师课堂调控能力的机智也可以给学生美的享受。

  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为了创设教学情境美,教师讲了一则小故事:在近代战争中,某方的指挥官欲用大炮轰击河对面的敌人,但不知河的宽度,又不能派人泅渡测量,该怎么办?指挥官在河边徘徊,突然,当他抬头观察河对面时发现,眼睛、帽沿和对岸在同一条直线上,立刻喜上眉梢,随即后退到了再次可以使眼睛、帽沿和对岸在一条直线上的地方,命令炮兵测量他后退的距离,并以这个距离向对岸开炮。请问指挥官下达这条命令的依据是什么呢?通过这则故事引导学生进入了数学应用的天地,使他们感到新奇、愉快,积极思维、大胆探究、多方猜测,有些学生还画出图形说明自己的观点,激烈地进行争论。这样便营造了一个使学生个性得以自由发挥的氛围,师生在信任、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又如:曾记得在一堂公开课上有一题目:在一块矩形场地上设计一个花坛,使其面积为场地的一半,要求设计美观,这是将美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典型题,结果学生们的设计方案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这种寓美于数学教学的设计,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广泛应用,这无疑是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利用数学和谐统一的理性美提高教学质量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是一种科学的美。一些表面上看来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问题,一经数学的分析便显得井然有序,从而唤起理性的美感。例如:“经过平面内的n个点可以确定几条直线?”这个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引发的问题的结论是:可以确定条直线。可以应用到“已知一条线段上有n个点(包括端点),那么该图形共有几条线段?”进而可以推广到“三角形一边上有(n-2)个点,连接各点和该边所对顶点的线段把该三角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这样的联系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延伸,如“平面内有n个点,以任意三个点为顶点做三角形可以做出多少个三角形?”实现了数学方法的延续和问题的迁移,通过举一反三感受到数学的和谐与统一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了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初中数学教学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初中生感知数学美、理解数学美,鉴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的能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美好的情感。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