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
2016/4/18
■ 中江县辑庆镇初级中学校 廖昌松
一、重视朗读,熟读成诵。
关于初中文言文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古诗文80篇。由此可以看出朗读背诵的重要地位。
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一样,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而朗读和背诵是整体感知语言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语感不可或缺的,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朗读教学过程中要重点指导学生正确划分句子节奏。
1、古代是两个单字词,而现代汉语中是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例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于”和“斯”之间要断开读。又如:“可以一战”,“可”和“以”要分开读。
2、主语和谓语之间,较长的动宾结构,动宾之间要停顿。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可断句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3、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句首发语词是指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充当语气助词作用的虚词。
例如:“夫”、“至”、“若夫”、“盖”等都是常见的发语词。
4、句首关联词的后面应停顿。
例如:然则/何时而乐耶?
5、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在复杂的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前置或后置的词语之后或之前稍作停顿。
例如: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7、人名、地名等专有名称中间不停顿,固定短语也不能拆开。
二、学会翻译,活用方法。
文言翻译,要学会灵活运用“六法”。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称。如人名、地名、物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度量衡单位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如: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到了郡下,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种情况。
换:就是用现代汉语词语代替文言文词语。如翻译上面例句时,及——到,诣——拜见。
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只要不影响句意和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作用的词,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都可以删去不译。如;夫战,勇气也——作战,(靠的是)勇气(“夫”是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不译)。
补: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出来。如: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
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装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习惯。如: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穿鞋子呢?
在翻译段落或整篇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千万不要孤立翻译某个语句,这样就会脱离语言环境,从而降低准确性。如果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一放,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之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
三、注重积累,学会运用。
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重点整理和牢固掌握好课内出现的常用实词、虚词的一般意义和用法,并培养学生课外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学以致用。面对课外文言文的考试,学生该如何来做呢?
首先,快速浏览题目。浏览题目有助于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可能提示了选段的主要内容。
其次,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课外文言文阅读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
可作为重点题目训练的是:
1、解释词语:这类题目多数是考察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都是学生课内接触过的。在答题时,可以先套用学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如果意思通顺,答案即为可用的。解释词语时,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即给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解释。
2、翻译句子: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通常的做法是先译出关键字词,然后把握句式特点,准确翻译句子。
3、内容理解: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引用原文句子回答,也可以摘录原文重要词语回答,如果在原文中找不出最恰当的词句,就要自己组织语言回答。解答时,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文章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