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7 全国公开发行 主编:陈小平 【返回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四川民生周刊-四川民生周报 >> 新闻中心 >> 第二版 >> 正文

维和退役军人的家国情怀

2021/2/4

【按语】 “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电影《中国蓝盔》开头的一句话,却是最真实的情况。每年,不同地区都会发生冲突、战争,但是中国境内一直都是和平安宁,这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以及和平发展的理念,更重要的是中国军人对疆土的保卫。本期让我们走进中国维和退役军人,感受他们坚毅又温情的家国情怀。

 

2014115日,临近春节,成都军区总医院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的队员们和家人却面临分离。

当日,中国第十一批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第一梯队15名维和医疗人员从成都启程,前往黎巴嫩执行为期8个月的联合国维和任务。第二梯队15名队员将于122日小年夜前夕出征。

队员中,有的主动请缨参加第二次维和行动,有的不久前亲人不幸离世,有的孩子出生仅几个月。

“确实舍不得,但这是职责所在!”为解乡愁,队员们出发前购置了红灯笼、中国结和对联,还带了腊肉和香肠,以及包饺子的原料,保证在异国他乡也能吃上有年味的年夜饭。

杨波:

用自己的劳动去回馈社会

20143121740分,黎巴嫩的雨一直下个不停。一辆西班牙装甲救护车闪着警灯,风驰电掣地驶入中国赴黎巴嫩维和二级医院,西班牙一级医院医生慌张地跑到医生值班室求助。

“病人有生命危险,启动急救预案。”时任中国赴黎巴嫩维和二级医院院长杨波果断下达抢救命令,一场生命接力赛迅速展开。

考虑病人颅内出血,必须尽快手术。医院领导立即申请直升机将病人后送三级医院救治。但联黎部队司令部回复:因天气原因,直升机无法起飞,要求通过陆路连夜后送病人到黎巴嫩南部城市赛达三级医院。

中国赴黎维和二级医院营区距离赛达有近百公里,可是病人已经生命垂危;赛达已出维和任务区,路上随时有被袭击的可能;大雨之下,道路复杂,路况安全难以保证……但是,没有其他选择。

18时,中国医疗护送组和西班牙救护车冒着倾盆大雨,呼啸而出,消失在夜色中。救护车内,医护人员个个高度紧张,睁大眼睛观察病人伤情,补充液体,记录病情变化……一个半小时后,中国医护人员和赛达医院医生一道将病人推入CT室,结果显示病人为重型颅脑伤。

当听到“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这句话,杨波提到嗓子眼的心终于落地,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只要病人安全,我们再苦再累也值!”

2018年,时任成都军区总医院医务部副主任的杨波,面临退役。因对家庭愧疚太多,作为军转干部的他选择了自主择业,留在成都一家民营医院担任院长。

“维和期间,在外代表国家形象。总体感觉出去那几个月,在部队的自豪感、荣誉感,让自己即使退役后,在现在的工作岗位有更多的信心和力量去面对。”回忆军旅生涯,杨波表示,无论是在军区总医院的工作经历,还是维和经历,都让自己从知识、管理以及社会成长方面,收获了更好的阅历,增加了人生厚度。

2019年,成都新华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而在推进医院整体建设时,面临很多的困难,得益于医院大部分骨干都是部队退役的专家教授,大家二话不说,觉得这就是部队传统,越是困难那就越要上,纷纷立下军令状!”在杨波的带领下,经过一年努力,成都新华医院顺利拿到证书,成为当年全省唯一一家通过评审的民营医院。

对于民营医院来说,盈利是绕不开的话题。但杨波到任后,却立志把把整体医疗费用降下来,让老百姓体会到医院的公益性。令杨波欣慰的是,院里退役军人员工特别多,因此,无论是抓医疗质量,还是推进重大决策,只要出于公心的事情,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

2019年八一前夕,一场退役军人座谈会在成都新华医院火热举行,院里20余名退役军人员工代表,一起唱军歌、回忆在部队的经历,畅谈从维和部队退役后在社会工作的思路和想法。如今,看着院里近60余名退役军人员工一起报团取暖,杨波心中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军旅生涯值得一辈子怀念,对于每一名军人的烙印非常深刻,对退役后在社会上能够实现社会价值,具有引领性作用。”杨波说,从部队退役出来,大家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都想着切实为老百姓服务,如何用自己的劳动去回馈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

孙进:

每个军人都渴望为国争光

200735日,元宵节刚过。时任军区总医院妇产科护士长孙进一上班,就给远在黎巴嫩的维和医疗队战友打去电话,祝福他们元宵节快乐。在她的记忆里,两次出国执行维和任务印象特别深刻,虽然年前已回国,却依然对维和医疗队战友充满牵挂。

2007127日,中国首支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60名官兵乘联合国包机从成都起程,孙进与战友们第一次出征黎巴嫩,走进了充满战火硝烟的维和战场。医疗分队抵达维和任务区时,中国医院的营区还尚未建起,“划给我们的地盘还是一片空地”。孙进与队友们面临的首个任务,就是亲自搭建营房,建造一座符合联合国标准的维和二级医院。

在黎巴嫩风大雨大的自然环境下,板房搭建的质量至关重要。而医疗队的医生和护士,以前谁都没有盖过房子,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就由医护人员自己搭建板房。于是,一双双拿手术刀的手扛起了铁锹和板材,他们自己画图纸,自己砌钢板。每个人都有分工,孙进负责搬运建筑材料,“每间房的墙壁屋顶都是我搬运的”,孙进觉得很骄傲。直到今天,这座由成都军区总医院首批维和医疗队建起的医院营地,仍是任务区内唯一一所二级医院。

当年6月,孙进经历了维和以来第一次恐怖袭击事件。当时,一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巡逻车遭遇袭击,导致6人死亡。3名爆炸伤员被紧急送到医院,虽然危险就在身边,但孙进根本顾不上害怕,满脑子就一个念头:救人要紧!孙进和队友立即开通绿色生命通道,同时展开3台手术,对3名危重伤员进行抢救。抢救争分夺秒地进行,病人的鲜血染红了孙进的衣服,顺着白大褂往下滴,她顾不上更换,坚守在抢救一线。通过6个小时鏖战,孙进和战友挽救了两条生命。第二天,联合国维和官员专门赶到医院,向中国维和医疗队员表示感谢。

“每个军人都渴望为国争光,捍卫国家荣誉,何况我对中国赴黎维和医院有着那么深的感情。”2014年初,当军区总医院第三次受命向黎巴嫩派出维和医疗队时,孙进再次请缨出征。1月下旬,抵达黎巴嫩,孙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首批赴黎的老战友拍下每个房间的照片。虽然危险依然存在,但孙进表示并不害怕:“我和所有军人一样,有着为国效力的豪情”。同时,她还主动带着新队友熟悉营区环境,向新队友传授维和经验,介绍各种注意事项。

面对不同肤色、不同服装、不同语言的各国病人,孙进总是给予他们悉心呵护,处处展示中国军人和平友好的形象。有一次,一位印尼维和军官突发急性阑尾炎,在医院手术后频繁腹泻,经常需要换洗床单、衣物。孙进不厌其烦地给病人换洗和擦拭,还特意准备了一张备用床,来回交替使用。印尼军官出院时专门找到孙进,夸赞说:“中国军医,真棒!”

从军20多年来,孙进先后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等多次非战争军事行动,荣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被军区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20年,孙进正式退役,距离两次参与维和任务已时隔多年。如今,她有一个心愿:期待世界和平,有一天能以一个旅游者的身份,再去看一看自己与队友们当年搭建的医院营地,看一看自己曾经服务过的地方,再去体验一下维和八个月不曾感受过的生活。

徐刚业:

甘做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

“不到战乱的国家,你感受不到国家安定繁荣环境的弥足珍贵,感觉不到我们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难能可贵”,这是徐刚业回顾维和经历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2003年,正在准备考研究生的徐刚业听说部队招收大学生干部,毅然决定参军入伍,把最美好的青青献给战场。

2008年,离开刚出生3个月的女儿,远赴黎巴嫩执行8个月的国际维和任务,履行维护和平的神圣使命。

20141月,他再次受部队派遣远赴黎巴嫩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在战火纷飞的“中东火药桶”之地砥砺铁血雄师的钢铁意志。

2016年,徐刚业从部队转业至四川省泸州市财政局。20187月,正在厦门大学参加学习的他听说局里要选派扶贫干部,他舍小家顾大家,立即向组织报告,主动申请奔赴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担任盐源县大坡蒙古族乡拉牯村第一书记。由于他工作出色,2018年底,他被盐源县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

大坡乡是盐源县唯一的民族乡,幅员广阔,江河塞途,山高坡陡,地无三尺平,属于典型的凉山"直过民族"聚居的深度贫困地区和严重干旱缺水、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的高寒山区,脱贫攻坚任务极其艰巨。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进驻拉牯村以来,徐刚业带领村支两委与驻村工作队一道,用足迹丈量全村的每一寸土地、用双手记下每一户的家庭情况,认真研究出“思想脱贫+务工增收+产业带动”的整村脱贫规划。“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徐刚业对全村群众的许诺。

贫困户罗友友无业在家,他就4次入户对其动员。20194月,罗友友主动打电话咨询“计划开展运输业务”,他认真与其分析运输面临的市场、成本、风险后,达成了让其赴西昌务工的建议。贫困户曹平安从网上看到招专职消防员的消息,需交报名费和押金,向他打听公司真实性及可行性,他专门委托上海的同学帮忙进行核实……驻村不到三个月时间,驻村工作队迅速取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与群众打成了一片。

一年多来,徐刚业风雨无阻,行走2000多公里,先后为4名学生争取雨露计划资金补助45000元,解决了7名适龄儿童入学入园、17名群众反映的低保医疗补助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困难问题。群众遇到家里水漏了、电停了、电视不会调、民事纠纷等琐事难题,都会第一时间找他们的“脱贫主心骨”。

在他和全村干部的努力下,原来“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羊为御寒、养鸡为换盐巴钱”的发展观和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的生育观,“以酒当茶、杀生待客、好要面子”的落后习俗,“薄养厚葬、高额彩礼、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了极大的改善;38名群众在他的鼓动下相继赴广东、西藏、西昌周边市县外出务工,贫困发生率从18.12%降至0.4%;同时,他还争取22万扶贫项目资金相继完成了村4个生产用水蓄水池建设、村幼儿园提档升级工程;让全村烤酒坊、养蜂场、养鸡场、药材种植等群众家庭小产业相继投入运行,群众人均收入相比上年度增加700余元。

在徐刚业的带领和努力下,拉牯村24户贫困户享受易地搬迁政策从“青瓦土房”搬迁到“城市新房”,群众从“家有牛马”跃为“摩托车代步”,告别了“土房、土灶、土菜”的三土生活,全村实现了“无法联通”到“有信电话”,贫困户“一超、两不愁、六有”的目标基本实现,贫困村达到“一低七有”顺利摘帽。

不忘初心,永铸忠诚。在为国为民奉献的这条道路上,徐刚业走得很坚定。穿上军装,他是爱国爱党的忠诚卫士,两次远赴黎巴嫩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在枪林弹雨中磨砺钢铁意志;脱下戎装,他是心系人民的忠实公仆,主动申请奔赴脱贫攻坚主战场,帮助贫困村顺利摘帽。(本报综合报道)

集团报刊
日期检索
新闻检索

新闻热线:028-86652539 广告代理:成都民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mzmszb666@163.com
版权所有©四川民生周刊 技术支持:028工作室 成都网站设计 蜀ICP备17007069号-1